
9月19日,为期五天的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正式拉开帷幕,蓝天之上,战鹰列阵、呼啸苍穹;地面之间,重器亮相、触手可及。全新的飞行表演、歼-20首次静态展示、多型战机协同演练……这场规模空前、互动性极强的空天盛会,还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看点和亮点?
长春航空展有哪些惊喜?
“九三”阅兵的余音犹在,长春航空展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近距离的蓝天盛宴。这场为期五天的活动,将为观众弥补哪些遗憾,又准备了哪些惊喜?
军事观察员 张学峰:首先,飞行表演非常精彩,这也是本次长春航空展最核心的亮点。这次既有空军三支飞行表演队进行飞行表演,也有一些小规模的机群进行飞行展示,还有单机进行飞行展示,充分展现了我国军机的优异性能和飞行员高超的操控技术,场面十分震撼。
尤其当你站在现场,听到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,那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和临场感,是视频或照片无法替代的。
第二点感受是装备展示非常全面。飞行表演有体系化的展示,比如加油机、预警机、歼击机、轰炸机。在地面的静展部分更全面,不仅有咱们航空兵各型的战机,包括一些教练机,还有地面的防空武器、地面的预警雷达、电子站装备,甚至还有空投空降的装备以及一些保障装备,可以说组织空军作战,组织空中战役或者防空作战,我国现在的装备都可以有效地完成和配合。
第三,这次展览富有历史纵深感。它不仅展示了现役主力装备,还陈列了许多退役装备,包括曾在抗美援朝中立下战功的机型、国产第一代歼击机歼-5、第一款超声速战斗机歼-6——它曾在国土防空中创下击落20多架敌机而自己无一损失的辉煌战绩,还有歼-8等经典机型。
最后一点是“新”。除了空军现役装备,航空工业部门也带来了最新研发的成果,通过模型的方式,展示了像歼-20S、歼-35等新一代尖端机型。
赏心悦目背后 飞行表演有多少实战真功夫?
在今天的飞行展示中,歼-10C单机与歼-20编队都带来了精彩表演。那么,这些极具观赏性的飞行动作,究竟与真正的战斗动作之间有什么样区别?飞行表演和实战当中的关联度到底怎么样?
军事观察员 张学峰:飞行表演首先要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它本身并非实战,但很多动作都具有扎实的实战背景。事实上,不少表演动作本身就源于实战动作。例如,“翻筋斗”最早就是为了摆脱敌机追击、绕至对方身后实施攻击而设计的战术动作。
随着空战理念不断演进,以前的一些实战动作现在不一定用到实战,但本次航展中展示的许多动作仍具备很高的实战价值。比如运-20这样两百吨级的大型运输机能够进行蛇形机动,其坡度变化达到80度,这类机动在实战中就能够有效规避敌方的防空火力。
此外,多型战斗机也演示了多种实用机动,例如小半径盘旋,这在格斗空战中有助于占据有利阵位、调整机头指向以实施攻击。还有像“上升斜半扣”这类动作,实质是利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的高效转换,这种能量的运用在实战中特别是在格斗空战中是非常关键的。
当然,表演和实战依然存在区别。最现实的实战是在空中互相发射中距空对空导弹,但这类战术动作很难公开演示,因为超声速飞行会产生强大的声爆,不适合进行表演。所以这种表演要结合实战性,同时也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。
我国空军作战思维有哪些转变?
本次长春航空展中,大家看到了空警-500、运油-20A等多种战机的协同演练。我们知道在认识阶段是战术决定战略,实践阶段是战略决定战术,在这种战略思维之下,体系化的展示就显得格外精彩,这反映出我国空军作战思维的哪些转变?
军事观察员 张学峰:“无体系,不作战”早已成为一项基本共识。本次航空展,比较成体系地展示出了空中力量,包括预警机、运输机、轰炸机、歼击机、教练机,在地面中展示的装备也更加丰富。
除了空中作战的飞机,本次还展示了雷达。它们是战场情报保障的基础,如今已能够探测弹道导弹、临近空间目标,并具备反隐身能力,为空战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支撑。同时亮相的还有覆盖远、中、近程的防空反导系统,构建起强大、坚固的防空反导屏障
此外,还有电子站包括其他的保障体系,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作战系统,这样确保我们在未来的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我国航空业将朝着哪些关键方向迈进?
未来五到十年正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,我国航空业将朝着哪些关键方向迈进?
军事观察员 张学峰:从装备发展的角度来看,我认为首先要继续在战斗机领域不断地突破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重点在军机,而军机的重点又在于战斗机——因为它是掌握制空权的关键,只有牢牢掌握制空权,才能更有效地运用制空权,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战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,以确保掌握未来的制空权。
另一方面,无人机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无人机,而我国的无人机也形成了体系。我相信,下一步我国的无人机会越来越先进,甚至可以引领世界无人机的发展潮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