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别乱吃药!
这5类安眠药该怎么选?
一说到失眠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吃安眠药。但安眠药可不是随便买的,更不是只有一种。实际上,现在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有很多种,每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情况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失眠到底该怎么选药。
01
“安定类”药物
首先是最传统的安眠药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安定类”药物,医学上叫苯二氮䓬类药物。这类药能让人更快入睡,也能延长睡眠时间,但缺点也很明显——它并不能改善睡眠结构,而且第二天容易让人昏昏沉沉,老年人吃了还可能走路不稳,增加跌倒风险。所以现在医生一般不会首选这类药,除非是短期应急使用。
02
非苯二氮䓬类药物
比传统安眠药更先进的是新一代的非苯二氮䓬类药物,比如右佐匹克隆、佐匹克隆、扎来普隆等。这类药的优势在于,它们只针对睡眠相关的受体发挥作用,不会像传统安眠药那样影响大脑其他功能。所以吃了之后,第二天不会觉得特别困,也不会影响记忆力或反应能力,特别适合上班族或需要开车的人。而且这类药代谢快,睡一觉起来基本就代谢完了,不会在体内残留。现在很多睡眠门诊已经用这类药逐步替代传统的安定类药物。
0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
除了这两类安眠药,还有一类叫褪黑素受体激动剂。很多人以为褪黑素就是安眠药,其实不是。褪黑素是人体自然分泌的调节睡眠节律的激素,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是药物,它不直接补充褪黑素,而是通过调节受体来影响睡眠。这类药比较安全,适合倒时差或睡眠节律紊乱的人,但目前还没有被广泛纳入失眠的常规治疗药物。
04
抗抑郁药
还有一类常被忽视的药物——抗抑郁药。很多人不知道,部分抗抑郁药也有镇静作用,比如曲唑酮、米氮平等。它们不仅能改善情绪,还能帮助入睡,甚至调整睡眠结构。尤其适合那些因为焦虑或抑郁导致失眠的人。不过这类药起效比较慢,通常需要连续吃几天甚至一周才能看到效果,所以医生可能会搭配安眠药一起用,等抗抑郁药起效后再慢慢减少安眠药的剂量,避免长期依赖。
05
食欲素受体拮抗剂
最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类新药——食欲素受体拮抗剂。食欲素是一种让人保持清醒的神经递质,而这类药通过阻断食欲素的作用,让人更容易入睡。它的特点是减少夜间觉醒次数,延长深睡眠时间,对慢性失眠效果不错。
在实际治疗中,医生很少只开一种药。比如,可能会先用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快速改善入睡困难,同时搭配抗抑郁药调整睡眠结构。等抗抑郁药起效后,再逐步减少安眠药的用量,避免长期依赖。这种“组合拳”的方式既能快速缓解症状,又能保证长期安全性。
失眠用药是个技术活,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,适用人群也不同。下次失眠时,千万别自己随便买药吃,一定要先咨询医生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。毕竟,睡个好觉这件事,科学用药比盲目尝试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