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《国家治理》杂志2025年第17期刊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的署名文章《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效》,对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建议。
文章从“适应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”“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趋势”“抓住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拐点”“保持城市独特历史文脉和城镇风貌”“系统提升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和韧性水平”几个方面作出具体说明。
其中,在“适应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”部分,仇保兴文章指出,部分小城镇人口流失,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显著表现之一,不仅会增加大城市负担,也削弱小城镇的“三农”服务功能。可对部分小城镇进行改造,提升产业、形态、人文和服务特色;推动大城市医院学校定向兼并小城镇医院和中小学,提升公共服务质量;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,将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。
文章认为,长三角、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,依托完整的产业链与庞大的企业集群,正成为我国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。依据国际经验,一些大都市区在国家人口峰值后仍呈加快集聚趋势。例如,东京人口持续增长逾50年、巴黎超过120年、纽约超过200年。需要将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发展导向,在超大城市外围有序布局卫星城,并依托高铁网络优势,推动三四线城市焕发活力,带动沿线中小城镇发展成为养老和旅游的重要节点。
在“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趋势”部分,仇保兴文章认为,当前,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,城镇居民住房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。未来,建设用地供给应与城镇人口变化同步挂钩,超大城市可以探索合作建房、共有产权房等,在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同时,以“人民城市人民建”的理念,动员民众自主更新老旧住房,共同推进城市更新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发布的《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》,我国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.6万至1万人,居民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即可满足出行需求。
在此背景下,城镇化工作需要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水平的变化趋势,推动大城市实现有机疏散,避免空间扁平化和美国式郊区化;在严格的空间规划和总量管控下,使农村建设用地有序进入城市土地市场;推进城乡紧凑化改造,通过节约用地实现减量化发展。
在“抓住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拐点”部分,仇保兴文章认为,在“双碳”目标背景下,清洁化、高效化和可再生能源将加快推动能源消费进入拐点。我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、风能等潜力,各级各地正加快太阳能、风能和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战略布局。
在“保持城市独特历史文脉和城镇风貌”部分,仇保兴文章认为,当前,需警惕各类“伪文脉”项目,如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、无中生有的古镇和浮夸的巨型雕塑等,要坚持“保护优先”的基本原则,按照文化遗产的规范来进行修复。同时要防范城乡一体化实施中的简单化倾向,避免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中对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。
在“系统提升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和韧性水平”部分,仇保兴文章认为,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流动性,传统防减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。在此背景下,推进韧性城市建设,系统提升城市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,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由之路。